
上周四,在香港中华联谊会,一场科技盛宴在炽热的思辨中展开。 全球知名AI专家李开复博士领衔的前沿科技生态分享会,汇聚了各界行业精英。 本次圆桌会议邀请了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刘星先生、港大AI新锐黄超教授和笔者。 在资深媒体人谢亚芳女士的主持下,我们直面AI全球化进程中的核心挑战。
当主持人抛出首个关键问题:「中国生成式AI出海如何证明本土创新价值?」我清晰阐述观点:「首先AI企业在出海面对客户时,我认为要先让对方明白一个逻辑,就是AI的底层架构是源于数字世界,就是0和1,在这基础上,我们是没有本土和国际之分的。 但当你真的要落地为客户服务时,你自己要清楚明白,AI世界只是数字世界的一部份,而AI世界并不完全等同数字世界,所以你要根据当地的语言、文化去做微调,而不是一个模式复制去全世界。」
紧接着面对第二问:「AI的本土市场与国际标准如何协同?」我回归本质回应:「我认为了解本质非常重要,其实我不用去想那麽多本土市场要甚么? 国际标准又是什么? 我只需要去想人想要什么? 因为去了解人的需求更重要。 所以我认为在AI的未来世界,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应用和Interface,直接一个Chatbot你问她回答,或你要求她帮你完成,就完事了,所有你需要的都在AI系统里。」
这场持续3小时的思想激激激,由于篇幅有限,我将会上传至我的IG,欢迎对AI未来前沿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前来观看。
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am730.com.hk/column/%E7%94%9F%E6%B4%BB/%E5%89%8D%E6%B2%BF%E4%BA%A4%E9%8B%92-ai%E6%9C%AA%E4%BE%86%E4%B9%8B%E8%B7%AF/57717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