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。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。
当年背诵这首诗时,并没有过多地在意作者创作时背景,就是觉得意境挺美,且空气凉爽,已经躲过了江南炎炎夏日的酷暑。19年前,我已到访过姑苏,那是一个国庆节,人潮澎湃比今年中秋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故地重游,岁月变迁,整个人的情感也随之改变,阅历也增长了不少。
阅读过,作者的大致生平,再来欣赏诗篇,不由地会有一丝悲凉的情感,为了当年的国运和作者本人的命运。这首诗,写作于安史之乱不久,玄宗去了成都;作者本人仕途渺茫,江南尚且还算安宁,他漂落之此,夜深泊船时有感而发写成。笔法虽洒脱,却隐藏有惆怅,家国飘摇,个人何有安身之处。
正因作者遭遇,怅然若失的我,被一声轮船的汽笛声,拉回现实。一排河运货船正缓缓驶来,它们是京杭大运河上现代的重要运输线。作为一个北京人,看见南段大运河依旧可以正常通航,真是非常大的一个惊喜,千余年来它一直都是我们的重要交通枢纽。
大运河雏形始建于春秋战国时代,因为政治以及生产力的原因,这个时期并没有贯通。将大运河贯通之人,正是使得后人褒贬不一的隋炀帝杨广,他把现在的杭州和北京第一次链接了起来。后来,在元朝时期,忽必烈又对大运河进行了必要性的改造疏通,形成了我们现在看见的京杭大运河。
一条大运河,承载了华夏文明两千五百年的历史,传承文脉,源远流长。京杭大运河记录下历史的瞬间,展望美好的未来。